生活中危險是無處不在的,一個不小心就容易受到傷害,例如被燙傷,其中燙傷時傷害的廣度及深度決定於幾個因素:熱源型式、熱源溫度與熱接觸的時間長度及皮膚的厚度。濕的熱(如熱水)比干的熱(如火燭)往皮膚深處滲透速度快。熱源的溫度越高,傷害的廣度及深度就越大;與熱接觸的時間越久,傷害也越大:皮膚厚度越薄,傷害則越深。
燙傷時及時處理的目的為減損,除了儘可能減少與熱源接觸的時間、儘快降溫,以免傷害範圍擴大之外,還要避免傷口感染,造成二度傷害。
老人常在燙傷傷口上塗抹牙膏,可能認為它是涼的,可以讓人比較舒服,殊不知道牙膏中的化學物質,包括氟化物,反而會造成傷口進一步的侵蝕及疼痛。除了牙膏,諸如醬油、凡士林、油性藥膏等也是急診室里常見的塗抹物。而在燙傷傷口上塗抹這些莫名其妙、未經消毒殺菌的任何東西,其實只是徒增傷口感染的機會。塗抹油性的東西,更是把熱隔絕在已受傷的皮膚裡面,讓熱的傷害持續更久。